顯示具有 特教之我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特教之我思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101.04.25 淺談特殊學生教學原則

退伍回到學校已經有10個多月了,
看到了其他人的教學,自己也返回教學工作內,
對於某些人的想法有的時候實在不敢恭維,
就當是今天黃老師發發牢騷,
就當是野人獻曝,把自己的想法做個記錄,
分享給有緣人,也提供家長做參考。

我覺得有16字可以述說我的教學原則「小題大做、循序漸進、重複練習、實用為主」。
1.小題大做、循序漸進
小題大做和循序漸進我覺得一起談會比較清楚,
一件我們看似簡單的事情,對於學生而言可能是難如登天,
我們總是會覺得"奇怪!你怎麼不會~"
所以教學原則必須針對生活中極小的事情進行教學,
哪怕是刷牙、吃飯,或是洗臉,
這些你會覺得我們日常生活中"應該"會的,
實際觀察我們有很多的孩子做得不是那麼完善,
吃飯,飯不會添、筷子不會拿、吃完東西掉得滿桌都是、挑食等等,
一件每天都在做的事,到了國中還是做不好,
我覺得這點不單單是家庭的問題,
學校有沒有去協助要求也是重點,
我們總不可能一輩子幫助我們的孩子吃飯、擦他的嘴、夾菜給他吃,
從生活中最小的事情進行要求、小題大做,
這也是為什麼特殊教育常用到"工作分析法",把一件事情分為很多的步驟,
循序漸進教給我們的孩子,不斷修正達到每個孩子每個步驟都能完成,
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當做是大事確實要求。
2.重複練習
這邊我先要先讓大家看一段影片,

同樣的文字在不同的排列之下擁有了不同的意涵,
有些事情做一次不會,做兩次不會,那就做三次,
如果做到第三次還是不會那就練習到會,
中國俗諺有提到"勤能補拙",
這也是為什麼我的實用數學每天都有作業,
或許不多,但是每天練習類似的題目,
總有一天你會有能力去解決這樣的問題(目標是能類化到生活中)。
最近每個星期三第八節為"休閒教育",我們讓每個孩子練習煎蔥油餅,
同樣的一個主題,我們並沒有要求要在一次或是兩次的課程中教完,
而是要持續5-6周,
每個人都要練習到,每個人都要會,
在很少的提示下獨立完成,
從拿電磁爐→開火→倒油→放蔥油餅→翻面→分盤
現在已經練習到第二周了,發現孩子們越來越能獨立完成這件事,
放手讓他們去試,沒有一個孩子是能力差的。
3.實用為主
最後這一點我想是貫穿所有特教班教學的重點,
"實用"這兩個字很簡單,做起來卻很難,
在國中特教班的教育目標不是要把學生教育成大廚師、工程師或是優秀服務人員,
只是要培養他們對於職業的認識、職業的陶冶、擁有基礎知能,從做中學,
數學不求難以理解的三角函數、代數,語文不求高深的文言文,
英文不求你能看懂一篇文章,烹飪不求你能完成滿漢全席,
只求你有獨立生活、理解生活中每個常見的事,
拿我的實用數學來說,
我曾經花很多的時間在解決應用題,
無論是生活中的應用題 ,還是長度的應用題、時間的應用題,
現在上到了重量,也有重量要解決的應用題,
"應用"顧名思義就是要能實際使用,
背景知識建立的夠完善自然的實際應用面就會夠廣。

改天再花點時間談談我的班級經營理念。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101.04.03 我的特教班-綜職科放榜之後有感


我-一個研究所主修資優教育,
碩士班畢業後在博士班考試落榜的人,
因為指導教授的一句話"研究特殊教育必須要有實務經驗"。
誤打誤撞進到了現在特教班,
對於身障教育的了解僅留存在大學的記憶,
對於身障生教育也是一步步的摸索,
一年的特教班專任教師,一年的軍旅生涯,
退伍後就接了這個班,
至今我從沒有放棄過這個班的任何一個孩子。

我的教育理念很簡單-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適性的激發他們的潛能,
我記得我有個學長跟我說過一句話"帶特教班,孩子能走能說話,就要阿彌陀佛了",
也就在這個"阿彌陀佛"的班級裡度過了半年多的時間,
這個班級很多活動,老師很兇,學生很認份,
學校裡有老師很認真,也有老師抱著孩子不要出事就好的心態,
我不是特別認真,只想要做好每件事,
我記得當年考進這間學校我的備審資料有幾個斗大的字"資優教育辦不好是國家的遺憾,特殊教育辦不好是國家的負擔",
直到現在我也是秉持著這樣的理念,
我希望每個孩子能有獨立自主的能力,
不要成為家庭的負擔、社會的負擔、國家的負擔。

我的班級經營要求也很簡單,
"班級內有能力的孩子應該要協助能力不好的同學,遵守好應該要有的規矩",
我們的孩子已經有障礙了,如果連基本的規矩都沒有辦法遵守,
如何去融合這個社會呢?
在這個群體裡孩子間如果沒有辦法互助,
如何奢求這個社會上其他的人協助我們呢?

考試結果出爐,或許結果不是盡如每位家長之意,
但是不要放棄我們的孩子,
好好的給與他們多元的刺激,
以求他們有無限可能的未來。

101.04.03 恭喜彥伃錄取內湖高工、祺鈞.羿潀錄取大安高工

4月3日是綜職科的放榜日,
結果不如預期,幾家歡樂幾家愁,
恭喜彥伃錄取內湖高工
        祺鈞.羿潀錄取大安高工

這場考試難免有遺珠,若照臺北市特教科的說法"綜職科是給有職業潛能的學生就讀的",
我想班上其他4位被安置到特殊學校的學生是最大的遺珠,
就我教導他們兩年的觀察,這7位畢業生個個都有職業潛能,
未來也是有機會到就業市場工作的,
可惜考試安置的結果只有3位被認可為是有職業潛能,
其餘4位同學被安置到文山特殊學校,
以上的話語並非有貶低特殊學校的意思,
只是就未來的就業市場技能培育,
這4位孩子的確有點可惜。

經過了這次的考試,我有了以下幾點想法:
1.所謂有職業潛能的孩子是否就等於資源班的孩子
這場考試老實講我們的孩子考得很辛苦,無論在學習能力評估或是職業能力評估上,
就學習能力評估方面而言,題型有翻譯、填空且主軸偏向國英數,
對於長期在紙筆測驗受挫的這群孩子而言,
難度是否過高,且實用性並不高,
如果要測孩子的職業潛能是否可以多點實用性的測驗內容,
抑或對於出題者而言"英文"是最好的職業潛能。
2.特教班孩子未來考綜職科難度可能會增加
從這次的錄取名單可以推測出特教班與資源班學生比約4:6,
(詳細比可能差異更大,僅從錄取名單推測該校是否有設有特教班而估算出來的)
等於說資源班的孩子來參與這項考試是佔盡所有的便宜,
身障生免試完,不理想可以考綜職科,綜職科不理想還可以多元入學(免試、基測......)
而對於特教班學生而言,只有這一試,
沒有就是去念特殊學校,沒有第二條路,
筆試技巧沒有資源班孩子純熟,操作部分孩子又有身體上的限制,
在考試上就已經有受限了,
如果高職綜職科不歡迎特教班學生去考,
不如在簡章上明定,不要讓這群孩子抱著希望卻又落空。
3.比照普通教育增設多元管道入學,安置過程透明化
普通教育擬在102學年度除了特色學校以外其餘皆免試入學,
可是特教班升綜職科僅有能力評估,且在臺北市須要先填志願後分發,
此舉真是貽笑大方,會有高分低就的情況產生,
如果今天這位特教班孩子在體育方面有極佳表現或是繪畫方面出眾,
或是他已經學會了很多職業技能,
你會建議他去念綜職科還是特殊學校來培育他未來的就業能力呢?
再者,先填志願後分發,
學生的成績沒有人知道,知道的人只有安置委員會內部的人,
安置依據以志願序為優先考量,且一校安置2名自閉症學生,
倘若該屆自閉症學生優秀過於智能障礙學生,抑或他的志願序填得不夠好,
你卻要該名自閉症學生去就讀特殊學校,
難免對該生造成莫大的遺憾,
是否應比照台灣省12年就學安置採取先考試後依據分數分發,
安置過程透明化。
4.若該屆就讀綜職科學生需求大,是否考慮增班
就今年報考能力評估的學生數估算,
約有40-60名學生無法錄取綜職科,須轉安置至特殊學校,
若以50名學生來估算綜職科一班15人,
等於還有5班的需求量,
臺北市政府特教科是否該針對這些遺珠,詳細評估,
或許他們也是有所謂的職業潛能可以安置在綜職科,
並且在綜職科增班讓他們有機會可以就讀。

2012年2月15日 星期三

101.02.15 從林書豪身上學到的人生10堂課

最近在NBA很紅的台裔籃球員林書豪(Jeremy Lin),
藝術大師Andy Warhol曾說:"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famous for fifteen minutes."(在未來,每個人都有15分鐘成名的機會)
但是我們可以抓住這15分鐘嗎?
今天在教室簡單的做了一點小布置,改天再把照片放上來,
中間我用紅色的紙寫了四個大字"金。榜。題。名",旁邊有9年級同學們的第一志願,
目的是要激發9年級的同學好好的為自己的目標邁進,

正巧在網路上看到這篇文章與各位家長分享:
(文章引用自http://www.nownews.com/2012/02/14/91-2785053.htm)

過去一週內,林書豪的所引發的「林來瘋」不只將NBA攪得天翻地覆,甚至撼動了整個籃球世界,徹底改變許多人對籃球這項運動的認識。
在他迅速崛起、率領殘兵缺將的尼克展開連勝之路後,林書豪面對擁有光榮歷史的湖人隊、在現役最偉大球員Kobe Bryant面前繳出史詩般的表現,攻下生涯新高38分、硬是將Bryant34分給比下去。更重要的是,他再度率領尼克邁向勝利,並藉由通過紫金軍團的考驗讓世界明白:這小子貨真價實!
在為林書豪的驚奇之旅高聲喝采的同時,其實我們也應該靜下心來、仔細分析這位哈佛小子的背後到底有多少堅持、努力和信念在支撐著他,驅使他前進,最後成就這段比好萊烏電影還激勵人心的故事。以下是《富比士雜誌》整理出我們可以從林書豪身上學到的10堂人生課程。
1.相信自己,就算全世界都不相信你
哈佛大學歷史上只有3名學生後來進入NBA,林書豪是第3個;他同時也是極少數成功挑戰NBA的亞裔球員。他在不到一個月前還被尼克下放至NBA發展聯盟磨練,他光是在今年就已經被兩支球隊給放棄經過了這麼多的失敗和挫折,他始終對自己有信心。
如果你不相信自己,沒有人會相信你。
2.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別搞砸
林書豪之所以能得到上場表現的機會,實在是因為尼克真的沒有人了。
今年的尼克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被寄予厚望的Baron Davis養傷養到花兒都花謝了,其他後衛爛的爛、傷的傷,禁區核彈頭 Amare Stoudemire事逢家喪,連「甜瓜」Carmelo Anthony都能在場上跑了6分鐘後拉傷鼠蹊部退場,你能想像尼克教練Mike D’Antoni轉頭望向板凳席時的窘樣嗎?
林書豪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叫上場的。他大可以上了場後亂打一通、然後被那些體能勁爆的黑人球員修理,反正就算他搞砸了也沒人會在意,然而他卻能成功抓住機會、一鳴驚人,然後展翅高飛。
每個人一生中都有15分鐘的成名機會,你永遠不知道機會甚麼時後會上門,不過通常都是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時後。要抓住機會,別搞砸了
3.你的家人永遠會支持你,所以也請支持他們
林書豪的NBA合約直到上週才被確定保留至球季結束,在合約被保障前他隨時都有可能被球隊刷掉。為了應付生活,他窩在哥哥家的客廳裡,以沙發為床度日。在他的追夢之路充滿不確定時,林書豪的家人給了他無條件的支持和鼓勵,也讓他繼續保持信心。
如果你希望你的家人也能像他們一樣互相扶持,那麼也請你在你的家人需要時送上同樣溫暖的關懷。
4.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創造屬於自己的風格
林書豪不是Michael JordanKobe Bryant,他不是純粹的得分好手,他的專長是傳球和組織(只是剛好也很會得分)。他在勇士和火箭時都沒有辦法有效適應球隊的體系,直到他加盟尼克。
在尼克,林書豪完美地融入了Mike D’Antoni的帶兵哲學和執教系統,並透過這套系統將自己的強項發揮得淋漓盡致。你必須盡力去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強項在哪裡,然後設法讓自己身處一套適合你發揮所長的體系(工作、組織或是產業),否則別人很有可能會忽視你真正的專長。
5.睜大眼睛,別忽略隱藏在身邊的潛力
領導是人生必修課程,或許你已經在職場上領導部屬一陣子了,不過你確定你的身邊沒有另一個林書豪嗎?你怎麼知道隔壁桌的小李難當大任?你又怎麼知道對面的工讀生小瑜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人們常常畫地自限、將自己和別人丟入刻板印象中:他是哈佛畢業的、他是黃種人,他大概不會打球吧說真的,對身邊的同事們有多少人是你還沒有真正認識、就已經急著用主觀意識為他們定義角色的?請記得,千萬別重蹈火箭主管和勇士主管的覆轍,讓大好人才從你手中溜走。
過去一週內,林書豪的所引發的「林來瘋」不只將NBA攪得天翻地覆,甚至撼動了整個籃球世界,徹底改變許多人對籃球這項運動的認識。
在他迅速崛起、率領殘兵缺將的尼克展開連勝之路後,林書豪面對擁有光榮歷史的湖人隊、在現役最偉大球員Kobe Bryant面前繳出史詩般的表現,攻下生涯新高38分、硬是將Bryant34分給比下去。更重要的是,他再度率領尼克邁向勝利,並藉由通過紫金軍團的考驗讓世界明白:這小子貨真價實!
在為林書豪的驚奇之旅高聲喝采的同時,其實我們也應該靜下心來、仔細分析這位哈佛小子的背後到底有多少堅持、努力和信念在支撐著他,驅使他前進,最後成就這段比好萊烏電影還激勵人心的故事。以下是《富比士雜誌》整理出我們可以從林書豪身上學到的10堂人生課程。
6.勇敢做自己才能獲得愛戴,別老想學別人
你得作自己,千萬別想當第二個Michael Jordan,因為世界上永遠不會有另外一個Jordan
勇敢當林書豪-作自己。這不代表你不夠努力,只表示你已經找到自己所長、並義無反顧的作下去。你的支持者會因為你勇敢作自己而愛戴你,就像他們愛戴林書豪那樣。
7.切勿自滿,常保謙卑之心
古人云:滿招損、謙受益。如果有一天各大報章雜誌都想用你當封面來促進銷售,請不要為此而志得意滿。林書豪在這段日子裡雖然在NBA如日中天,但他在應對進退間所展現出的謙卑姿態實在令人激賞,再說這樣的謙卑也讓他在隊友及球迷眼中更加可愛。
8.若你能讓身邊的人變得更好,他們會永遠愛戴你
Tyson Chandler和林書豪搭配以前,大家都不知道原來Chandler這麼能打。
林書豪在過去幾場比賽中頻頻和Chandler大玩擋切戰術,靠著吸引對手注意力來為Chandler製造輕鬆灌籃的機會,這也是尼克近來之所以能連勝的關鍵之一。現在所有在場上的球員都更加努力、也願意將球傳給擁有更好空擋的隊友,這種無私的精神造就了尼克賞心悅目的比賽內容。
更可貴的是,當媒體排山倒海地湧向林書豪時,他卻始終強調隊友的表現有多麼出色我們雖然不是運動員,但也請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的同事及下屬。
9.永遠不要忽視「信仰」的重要性
這個社會上,有些人相信宗教,有些人相信命運,有些人相信運氣。不管你相信的是甚麼,請對你的信仰抱持感恩的心。
10.努力、努力、再努力
如果沒有平時的苦練,就算機會之窗為林書豪打開了他也沒辦法發光發熱。
努力是無法取巧的,而成功只是努力的附帶品罷了。
衷心希望林書豪的「林來瘋」能夠持續下去,讓更多人看到這位哈佛小子成功背後直得令人學習的特點,團隊萬歲!

2012年1月22日 星期日

101.01.22 特殊教育的傳統與創新

話說在除夕寫這樣的文章好像有點沉重,
但我想把一些省思在新的一年前做整理是有別有風味,
因為新的一年就是新的開始,整理之後再出發會有新的動力。

最近看書看到了一則故事我覺得很有趣,故事是這樣的:
佩姬新婚後第一次請父母來家餐聚,主菜是一塊方形火腿。她的夫婿在餐桌中分火腿時問佩姬,為何在烘焙火腿時要先把尾部切掉三或四吋。佩姬很驚訝的回答:「我不知道,但是媽媽始終如此做。」
桌上的人立即向佩姬的母親望去,他似乎有點迷惑的答道:「我媽媽也是如此切的,難道其他人不如此嗎?」
第二天佩姬打電話給祖母,問她為何家中要把火腿尾部切掉。祖母回答說: :「我也始終這樣做,因為這是我母親的做法。」
配機的曾祖母依舊健在,他在接到電話後終於揭開了這個謎。原來她的女兒(佩姬的祖母)小時候學烹飪時,她們剛好烘焙了一塊大方型火腿,而家裡的烤具裝不下,所以必須要在尾端切下一塊來才能放入烤具。他的女兒學到此招,但不知所以然的傳授下去。

以上的故事簡單的說明了"傳統"的由來,
傳統在心理學上還有另外一個關於猴子的故事礙於版面就不多說了,
有興趣的話我改天再說那個故事;
之所以引這個故事來說明是想表達傳統沒有錯,
傳統讓我們不會去省思、不會去創新這句話不代表創新一定好
像近年來流行e化教學、電腦資訊化教學,
每個老師教學的時候一定要搭配電腦、網路、資訊這才是"符合潮流",
但並不代表教學一定要有電腦,
資訊是輔助教學,讓教學內容更豐富,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而不是有電腦來上課就是創新,用得不好不如不要用

每個人都有他的教學風格,就跟切火腿的故事一樣,沒有所謂的對錯、是非,
如果把這個故事續寫下去,我會試著這樣嘗試寫:
佩姬後來發現火腿不切也能烤,於是在下次與父母聚餐的時候,
她嚐試把整隻火腿放入爐中,結果他的母親大聲的斥責她"妳怎麼可以這樣烤呢?"
但是佩姬沒有多解釋堅持用自己的方式把火腿烤出來,
最後在聚餐中母親發現其實整隻火腿烤出來風味沒有減少,反而加快了烤的速度,
礙於面子與堅持問題他不願意稱讚這樣的結果............

故事的續寫其實有很多種方式,
特殊教育在民國51年在台北市中山國小成立第一個啟智班至今,也有50幾年的發展,
傳統的教法有他的好處,創新的教法也有他的好處,
但不要搞成畫虎不成反類犬。
教學不是比輸贏,應該也沒有所謂的輸贏,
每個老師能進到現在的地方,進行教學一定有他們的可取之處,
或許每個人對於教學投入的心血、時間與力氣不一,
但求每個人對得起自己的職業。

2011年12月7日 星期三

100.12.07 特教老師與特殊學生的權益總是被放在最後

101年全國中小學教師即將課稅,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第19條"人民有依法律納稅之義務",
身為教師的我其實也很樂意將我的所得繳給政府造福人民,
政府目前也擬訂了相關的配套來因應課稅的問題,
但目前為止除了普通教育以外,關於特教老師的相關配套仍處於各縣市各唱各的調
到了12月中了目前位於首善之都的臺北市仍舊沒有定案,
僅有以下這張不合理的草案:
以下將針對國中集中式特教班談論不合理之處:
1.教師減課,相關配套節數不足原有節數,學生少的節數去找誰討。
按照目前的現行制度,一個班級配有三位教師(導師12節、兩位專任16節),
合計有44節課,若就方案一跟方案二的算法,明年開始每個班將會少掉2節課,卻沒有老師進行超鐘點,
試問孩子的受教權何在?就本校而言兩個特教班,等於少4節課(等於少分一組的分組課)
難不成要我跟我的學生家長說"不好意思,老師要繳稅了,所以原先你們的分組要少一組囉"
2.就方案一而言,導師不但沒有減課還要多上兩節課,教學品質何在?
教育不是交易,更不是商業活動,教育局的配套只想到如何減少支出,
而沒有想到為何要進行減課,
減課的意義在於使教師有更多時間可以進行備課、安排活動與家長做溝通,
而不是讓每個老師有多餘的時間可以休息,
目前的配套卻以金錢的角度去做思考
3.雙導師在國中是否適用值得省思?
目前國中端配有三位教師,一位導師,兩位專任教師,各司其職,
明年一月起國中端必須盲從採用雙導師,
也就是增加孩子及家長的困擾,
原先班上事務僅要跟一位老師做溝通,變成有兩位,
我跟A導師說了之後,是否也要再跟B導師說,
一個班不該是雙頭馬車,
也不應該讓學生困惑,今天發生了事情我究竟要找A導師還是B導師。
國小適用雙導師,因為國小採用包班制,
國中這樣的教育人員編排方式行之多年,
是否採用雙導師仍屬再思考,不因多了一份雙導師的需求為增加而增加
況且就特殊教育設施及人員設置標準規定"特殊教育班導師員額編制,除自足式身心障礙特殊教育班由該管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視實際需要準用第九條第五款之規定外"
(第九條第五款:導師:(一)學前教育、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育階段,每班置導師二人,由教師兼任之。)
應該是該校、該班的實際需求彈性去做考量。
4.教師課稅之後的經費是否屬於教育專款?
教師課稅之費用主張應用於教育,
可以拿去補貼清寒學生的相關費用、增設學校設備等有意義的建設,
更可以拿去聘用師資或是相關教師助理員,
根據特殊教育設施及人員設置標準第九條第六款規定"教師助理員:學校身心障礙學生人數,每十五人置一人,未滿十五人 以十五人計。"
就本校而言,在特殊教育通報網上就有62位確認身分的特殊學生,
但僅有編制2名教師助理員,
就此比例是否應編制4~5名的教師助理員,方能滿足學生之權益,
而教育局卻要各校每學年結束的時候必須提出申請表,
申請之後東扣西減,
僅給予以"時薪"計算之教師助理員,
把學生當作籌碼,你擁有越多籌碼你可以換取的東西越大,
把學校的需求當作是貪婪,所以不能一次滿足,
或許可以在此次課稅之後之所得稅收實際應用在學生身上。

綜上所述,並非全部為了己身利益,
而是針對目前一些不合理的事宜提出個人想法,
課稅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課稅的配套如此不合理不如不要配套,
為什麼普通教師的配套教育部有所規畫、各縣市有所本,
特教教師的配套確是各縣市各唱各的調各自解讀,
為什麼特殊學生的需求在平常總是被放在最後一位做考量,
連特教教師也是放在最後一位,實在有損公允。

這個部落格裡出現的學生照片、姓名皆經過家長之同意放上,
若要轉載此文章請尊重學生之肖像權。

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100.12.03 致陽明醫院的感謝函

上個禮拜前往陽明醫院進行就醫體驗,
當天晚上就寫了封信感謝陽明醫院的協助,
這幾天上陽明醫院的網址發現已經被刊出來了
原址連結
在部落格講這樣的東西主要是希望可以讓孩子們知道感恩
原稿的信我也有在生活教育課秀給孩子們看,
我想讓孩子們知道平常有很多人幫助我們,
但是這些幫助不是理所當然也不是別人一定要這樣做的,
不能因為對方是班上孩子的媽媽就好像這一切別人一定要這樣做,
我們必須抱持著感恩的心面對生活中每一個對我們好的人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100.11.25 國語日報特殊教育版好文共享

9月底將社團融合的經驗投稿至國語日報,
在今天(100.11.25)國語日報的13版刊出了這篇文章,
教育沒有其他的途徑,
我的理念很簡單-讓孩子走出去,使每個孩子都是我們心中的superstar,
特殊教育其實沒有那麼難。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100.11.11 「100年我畫我話展覽」in臺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會館

最近大家都知道彥伃在100年我畫我話繪畫比賽榮獲佳作,
這個比賽是樹仁基金會主辦的,(這個基金會在山上,當時為了送件跑到山上....不過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為了因應近期臺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會館的開幕,
(前身為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2003年成立,為臺北市市定古蹟,更多瞭解連結如此)
今天下午前往北智研習回家的途中想到彥伃的畫作現在展覽在身心障礙會館,
順路就前往了參觀。
門口的招牌十分的壯觀
展覽的相關海報
展覽時間很短只有10天(11/3-11/13)

老實講這個會館去看的人很少,
所以我今天進到會館還被服務台的阿姨叫住,
(可能以為我是去借廁所的)
不過聽到我是來看展覽的就讓我上到二樓,
展覽的會場也十分節能減碳,所以燈也沒有開,
不過每幅畫作都有做好錶框跟簡介(跟我心中的畫展很像,至少可以讓參觀的人了解),
彥伃的話做放在面向主會場的左手邊,不過看這張照片可以很清楚展覽處是沒有開燈的


看來大家還要對這個會館多多鼓勵,
多點人氣就不會那麼冷清了。

明天(11/12)有空的話或許可以帶孩子來身心障礙福利會館看畫展,
正巧上午是頒獎典禮我也會到,
星期日亞特盃結束後也可以來看喔!
福利會館為了鼓勵更多身心障礙的展覽11/26-12/25還有另外一個『我的志願---聽見夢想的聲音』攝影展,
屆時也會有濟馨的照片展出,
濟馨媽媽是建議可以來校外教學,
我本人是很有意願,
可是之前有些耳語表示校外教學會影響教學進度與教學品質,
所以這個地點不是原先期初規畫的地點我就不便加進去了。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100.10.26 好書推薦-會說話的虎尾蘭

今天要推薦一本好書-蔡松益(2011)。會說話的虎尾蘭。台北:商周出版社。
版權為商周出版所擁有,若有侵權請告知
先來簡介這本書的作者蔡松益先生,
畢業於文化大學景觀研究所,是一位肯納自閉症者。
(我比較喜歡用Autism來稱呼,自閉症或是對岸的孤獨症似乎都有歧視的感覺)
目前身分為作者、部落客。

在了解作者的背景之後,相信來看這本書會更有感覺,
我必須承認如果以"世俗"的眼光來讀這本書,
你會覺得這本書非常的難讀,
甚至會有種不知所云的感覺,
但是如果你的身邊有Autism的孩子你會覺得這本書覺得很有趣,
甚至可以協助你去了解Autism的內心世界,
這本書可以說是一位Autism的自述,
看完之後你更可以發現他們的感官比我們這些自以為是"正常"的人更加細膩,
當他們專注的時候可以把整個世界都看穿;
他們人際溝通的模式就是那麼的與眾不同,
但並不代表這種方式不好,
而是他們獨特。

我要談談這本書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是蔡先生敘述他國小4年級接觸到虎尾蘭時所產生的美妙關係,
其實跟我這學期所進行的"種子盆栽"課程有異曲同工之妙,
誠如豆爸在期初跟大家說的他想要找到可以跟植物溝通的人
我的願望沒有那麼大,
我很單純的希望可以透過植物讓孩子找到自己,
很開心的蔡松益先生透過虎尾蘭找到自己,
也因為虎尾蘭讓他投入植物景觀的領域,
這就是植物無聲的力量。

我想這本書更有趣的地方就需要靠各位有興趣的人去慢慢探索了,
我就不多說了,
我們也在11月18日1330-1530邀請蔡松益先生、松益媽媽及詹和悅心理治療師前來演講,
地點在本校圖書館,
想要簽書或是更深層的了解他們的成長經歷就前來共襄盛舉吧!

2011年9月30日 星期五

100.09.30 導師滿月心得

很快的開學已經過了一個月了,
原先對於導師這個工作感到不習慣,
一個月之後班上的狀況算進到了軌道,
班上的學生們也漸漸進入狀況,
下個禮拜也要開始第一次的校外教學,
雖然距離很近只是到行天宮,
但是對於我而言算是對這一個月的總檢驗,
平常建立的常規、對學生們的教誨,
他們是否吸收進去。

我必須承認我對學生相當的嚴格,
多數的時候也很兇,
但是我的出發點一定是為了孩子好,
該鼓勵的時候我絕對不會吝嗇,
該適時責罵時我一定是一次讓孩子痛到底,

我希望孩子們可以體認到成功的美好經驗跟有過錯時的修正。

如果說特殊教育的目的是消除或減輕障礙使每個特殊孩子可以激發個人潛能與培養獨立自主能力
我想我一直朝這樣的目標邁進,
也謝謝這一個月來家長們的支持學生們的配合劉菁老師跟菁蓮老師的協助
微調步伐、堅持初衷,
滿月的成績只有70分,
我不要求個人表現可以拿到滿分,
因為人生不是每次都可以滿分,
但我要拿的是不愧我心的分數......



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100.09.02 導師第一週心得

第三年的教學生涯中首次接導師,
這個任務比我想像中的還要難,
這幾天放學後回到家要不是攤在床上就是電腦打開對著螢幕發呆,
覺得自己很用心但還是有時候粗心遺漏了部分小細節,
但很感謝每位家長的包容與適時的提醒,
讓我可以及時去注意到孩子們的狀況,
也所幸孩子這個禮拜沒有出現什麼大狀況讓我可以安心的回到家裡。

這週只給自己剛好及格的分數-60分,
教室內的陳列與整理感謝全體的特教老師、教師助理員跟學生們,
課表也在星期五放學後順利的排出可惜的是沒有辦法在放學前發給每個學生,
學生也漸漸適應了我的帶班方式,有時很嚴厲,有時很溫柔,
希望我班上的孩子每個人站出去都是有自信的,
我的孩子帶出去是有秩序的,
更重要的是我的孩子在學校是安全的、健康的,
這學期的考驗才剛開始希望孩子可以越來越進步。

100.08.08 沒有金錢的金錢觀

這兩天把暑期輔導的模式更改一下,
更改為有點像夏令營的模式,
或許有部分家長或是部分老師不能認同,
但是我還是要堅持做我想做的事,
暑假讓學生有不同於平日上課的活動一直是我想要做的事,
不過很棒的是我有支持我的夥伴讓我可以"任性"的做想做的事。
回到今天的主題"沒有金錢的金錢觀",
這幾天剛好課程需求有帶學生到鄰近的超市去採買,
回到學校之後才發現學生對於剛剛買了什麼或是這樣東西花了多少錢似乎沒有概念,
這些東西幾乎都是學生自己去拿的放進購物籃裡,
於是今天的採買在行前三申五令提醒他們一定要記住拿了哪些東西跟這樣東西多少錢,
不然回到教室之後你今天的配料可能就會少一兩樣了,
在這樣莫名的"恐嚇"之下,
回到教室之後每個人都會記得剛剛買了什麼東西,
甚至不是他自己去拿的東西自己也會去幫忙記買了多少錢,
果真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其實從以前剛開始任教到現在一直想要讓每個孩子可以學會正常的金錢觀,
錢不是從天而降,而是父母親辛辛苦苦賺來的,
但似乎這樣的教學還有一段需要努力的空間,
或許先讓孩子記得自己曾經花了多少錢來慢慢建立他們的金錢觀會是有所幫助的。

100.07.05 特殊教育應該不一樣

前一陣子嚴長壽先生發行了一本"教育應該不一樣"闡述他對目前台灣社會教育現象的看法
其中有一部分提到了多數的技職學校紛紛升級為科技大學
喪失了原先台灣培育技職人才的實力
大量的學術理論灌輸而喪失了對於技術的培養
看到這邊我不禁想到現今台灣的特殊教育(我覺得很遺憾的是這本書沒有提到特殊教育)
台灣的特殊教育很可憐(無論是身障或資優)
普羅大眾對於身障生或是資優生都有錯誤的認知
就在這樣錯誤認知下影響了我們的教育
資優這塊有空在提
現在先針對身障這塊提出我的想法
1.特殊生在學校應得到的教育不是養育
猶記剛進到金華國中時組內有位資深教師把初入這間學校的三位新老師找去
提醒了我們要把孩子顧好其餘的不是那麼重要
聽到這句話我傻了
學生進到學校的環境不就是學習嗎?
把他們顧好,只是基本的要求而已
教會如何生活自理、與人互動溝通、認字、計算等職業技能不才是他們到學校的目的嗎?
如果只要求把他們顧好,為什麼不直接把他們放到養育院(軍中也是個很好的選項)
何苦把他們送到學校來
2.特殊生需要升學但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升學嗎?
這點是近期我比較困惑的一點
特殊生究竟是到特殊學校還是高職綜職科
多數家長可能都希望孩子能到高職綜職科但是每個孩子真的適合嗎?
一個特殊生的學歷比較重要還是習得一技之長(或是生活技能)何種重要
是否每個孩子都適合綜職科的教學內容
這是每個家長必須深入了解的
也是每個教師必須協助家長跟孩子的
針對這點我可能會在開學的班親會跟家長們做一個簡短的說明與報告
3.特殊教育應該不一樣
我去年還在學校的時候發現到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學生的實用語文在我還沒到的前一位老師用的教材是小學課本
學生還在那邊背唐詩
看到這幅景象的我實在嚇壞了
學生看得懂菜單跟背唐詩哪個重要?
特殊學生比一般學生更要強調帶得走的能力
家長應該要跟老師做好對於學生課程內容的溝通
老師也應該要有能力針對不同的學生給與不同的教材
我永遠記得一句話"特殊教育辦不好是國家的負擔,資優教育辦不好是國家的損失"
特殊教育應該不一樣